高职院校关怀品质培养策略探析

—以江苏地区高职院校为例

■文/ 思政 张倩倩

美国教育学会主席内尔·诺丁斯教授提出:重视生命差异、关注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关怀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关怀伦理学以及关怀取向的教育思想。她认为,只有重视个体性、具体性和学生真实感受的关怀性教育才是道德的教育,只有道德的教育才能孕育有效的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才能使之成为有责任感、有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的关怀者,才能使其获得人生的幸福[1]。高职大学生的关怀品质应包括对自己、他人、社会的关怀。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关怀品质的调查和研究显示高职大学生在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关怀上还存在一定差异性。

一、存在问题

为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关怀品质培养的基本情况,笔者科学编制了调查问卷,对江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关怀品质相关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和评估,调查采用配额加随机抽样方式。通过调查数据整理分析,梳理出职院校大学生关怀品质培养的存在问题:

1.大部分的高职大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比较独立,在学校中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高,尤其表现在学习上,有59.9%的学生认为对自己学习成绩要求不高,只要及格就可以。

2.有的大学生会对学校存在一些意见,当回答“学校很多事情我都不喜欢”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持有支持的态度。但在学校中很少有学生不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例如学校提倡美化校园活动,如果在校园中看到垃圾,就会熟视无睹,认为这是不管自己的事情。对学校组织的活动,大部分学生也是持有反对或无所谓的态度。

3.当回答国家政治生活问题时,31%的学生能够做到经常关心国家政治,尤其是当国家发生灾难时,98% 的学生能够关心灾区的生活。但在政治理论的学习问题上,50%的学生对“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政策是重要的”持中立或反对的态度。

4.大部分高职大学生认为人是比较自私的。在与熟人关系方面,大部分的高职大学生都能做到关心和爱护同学,而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得到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在与陌生人关系方面,高职大学生处理问题会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遇到乞讨人员,是否会主动施舍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持中立态度;当涉及到“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是否会主动让座”这个问题时,99%的学生持支持的态度。

通过上述问题的梳理,笔者发现,在对自己的关怀上,受调查者能够做到关心自己的生活,但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学习;在对国家的关怀上,有强烈的集体感和荣誉感,但对国家政治生活关心不够;在对校园的关怀上,态度不积极,形式化现象严重,难以践行到实践中;在对他人关心上,能够做到关心“熟人”,而忽略了陌生人。高职大学生出现这些问题,导致关怀品质缺失,这与高职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关怀品质的基本路径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节奏加快,受各种因素特别是受市场需求导向影响,作为培养新时期职业技术人才的主阵地——高职院校更多地将工作重点放在培育在校高职生的职业技能上,而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往往是浅尝辄止,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关怀品质缺失、科学引导失位,“关怀教育被悬置”,学生不会接受关心和不会给予关心。毋须讳言,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关怀意识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如何能让学生入脑入心并内化为一种习惯、品质加以积淀,这是当前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同样也更加凸显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关怀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加强思政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效。高职学校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学生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他们在思想上更活跃,重视自身职业技能的提高,高职院校也把办学重点放在了技能的培训和实践训练中,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这类学校的“盲区”。为此,要认识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导向,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出发,多开设与关怀品质提升密切相关的社会活动;要加大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力度,在保证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开发校本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关怀品质提供文本支撑,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学习、自我完善,逐步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深入开展校园活动,积极丰富教学范式。强化教学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在开展校本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对接校外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将课外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每学期安排一定课时,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让他们“身临其境”,实现“寓教于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为培养学生关怀品质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台、校园BBS、宣传栏等媒介,将培育学生人文关怀品质贯穿学生管理的全过程,特别是要发挥宣传阵地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用平和友善的方式去理解人、关怀人,如组织学生参加辩论赛、知识竞赛、观看新闻节目等活动,每年“7.1”建党日、“10.1”国庆节可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突出同辈群体引导,努力拓宽教育维度。教育社会学认为,学生同辈群体形成以后,对其成员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较强的制约性,能较多地满足成员的归属感[2]。调查表明,同辈群体在学生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得灌输式教育越来越难以发挥效用。为此,提高学生关怀品质应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作用。作为教师,既要科学对待同辈群体存在的必然性,又要充分了解班级中各同辈群体的特征,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学生群体间的交流,提倡通过同伴合作或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来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主动发言,让学生参与对同伴的评价;支持学生之间展开互问互答、相互辩解等竞争活动,增强学生竞相表达各自观点的活跃度。在生活中,要鼓励同辈群体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如此,高职学生能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对事物的观察力就会变得更敏感、想象力更丰富,从而将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发挥教师垂范作用,全面提升教育水平。作为人类思想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垂范道德、温润心灵的光荣使命。教师应将培养学生关怀品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教学理念,提升关怀教育质效。教师要以身作则,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对话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师生互动中尽量拓展学生的话语时空,使得师生间能够相互认识、相互了解,从而增加师生间的亲密感。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职业人才。高素质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素质。因此,要加紧对高职学生关怀品质的培养。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关怀伦理学理论,现代PG电子APP理论以及课程改革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进行改革,进而才能更好地实现关怀教育目标,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 吴勇军,课程社会学 [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兰天;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2